我國學生裝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在面輔料、款式、價格方面都取得了明顯進步。但不能否認,許多學校管理者對學生裝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偏差,對如何更好地管理學生裝“無所適從”。為此,本刊就相關問題專訪了市教育局勤工儉學管理辦公室主任、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學校后勤裝備管理分會·學生裝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保旗。
問:您如何看待學生裝對青少年的教育意義?學生真的需要統一著裝嗎?
李保旗:從學生裝歷史看發生背景,它是一個國家政治文化,社會文化,教育文化共同的產物,它的發展與經濟水平、文化認知、教育水平和制度文化密切相關,也是經濟發展階段的一個具體表現。對學生裝的重視和認識都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提高和成熟。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一直倡導學生穿著學生裝,北京在全國先行試點,各地逐步推進,目前以運動裝為主流款式的學生裝在全國覆蓋率極高。
對于是否需要穿學生裝的問題,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是實行學生裝制度,發達國家的歷史更長一些,周邊國家比如印度、朝鮮、泰國等國家都是政府埋單,我們熟知的香港、臺灣這地區也是盛行學生裝文化。由此可見,從國家層面來看,學生裝應當具有很多的歷史內涵和更深層的象征意義,關乎對下一代人的培養,關乎一個民族的情感,關乎一個國家的形象,這也與義務教育免費政策的政治意味是一脈相承的。
一個學校或地區的學生統一著裝應當是一種先進的政治文化和教育文化,學生裝是一個學生群體的象征,是一個未成年集體的標志,也是一個地區精神文明的窗口,這一做法在建設美麗和諧校園、消除學生間貧富差距、營造公平教育環境、保護學生人格尊嚴、激勵學生求知奮進以及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等方面可以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減免政策或免費政策,更可以直接傳遞黨和政府對每一個孩子及千家萬戶的人文關懷,有利于培養下一代人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之情,其政治意義不可低估。由于學生統一著裝在多方面的教化作用顯而易見,因此調查顯示,多數人認可學生統一著裝這項工作,但同時對款式、質地和管理等方面提出改進意見。如果說“紳士風度是穿出來的”這句話還是有點道理的話,我相信我們穿運動裝長大的一代人與穿制服裝長大的一代人相比,在風度感、禮儀感、自信心和舉止優雅方面都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或許在實質上會導致一種長期的、隱形的內在差距。
問:您認為,導致我國學生裝款式相對落后的因素有哪些?學生裝的款式設計較其他服裝有哪些特殊性?
李保旗:所謂學生裝款式相對落后應當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首先是指目前流行的運動裝形象的整體“落后”,其總體風格無法表達真正意義的學生裝文化內涵;其次才是學生制服裝設計水平的問題,經常歸結于沒有民族特色或缺乏設計創新。其實成熟的學生裝款式應是教育文化與社會文化共同積淀的結果,需要多方面條件,目前制約我們的因素很多:一是缺乏學生裝產品的專業設計標準及統一的指導與規劃;二是專門從事學生裝設計的機構與人員相對匱乏;三是對學生裝管理的相對薄弱和不均衡也影響優質企業和產品的成長;四是學生裝款式的統一性要求與社會評價的多樣化認識長期存在矛盾;五是適合學生制服裝推廣的學校使用空間和家庭消費能力相對缺乏。因此,學生裝產品設計及推廣應充分考慮其政治性、民族性、教育性、安全性、實用性和公益性,好的產品應當是富有文化內涵、款式相對穩定、品質相對優良、使用安全便捷和、形成規模生產和實現免費或優惠的。
目前單純從國內專業設計的角度看,我們并不落后,至少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具體到學生裝問題,我們處在整體落后的狀況,這首先體現在對學生裝文化和產品屬性的認知差距,缺乏一種相對統一的價值觀或者基本的共識,這和我們管理政策及管理心態是完全吻合的。“好看”是不是學生裝的審美追求和最高境界?我們真正應該追求的更高層次的東西是什么?學生裝產品從產生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它主要彰顯的應當是制度文化、教育文化和集體文化,我們在這方面還很不成熟,應當逐步引導全社會從過于追求款式的誤區轉向共同建構面向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教育文化和社會文化。應當看到國外成功的制度裝文化,是建立在產品的高價位和家庭的高消費基礎上的,我們用兩三年一兩套運動裝的心態去攀比國外一年兩三套制度裝的效果,顯然這是誤入了一個無法跳出的怪圈。
學生裝的客戶是一個包括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群體,因此對款式的要求必然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款式設計水平是時代階段性的產物,也是文化引領及市場需求的具體體現,沒有市場的產品設計即使再“好看”也毫無意義。學生裝不是時裝,一般意義上的“好看”不是它的追求目標,設計中應當更多地考慮它承載的文化內涵,使產品設計有厚實的文化底蘊和符號意義,比如中國古代的文化元素,各地的民族特色,學校獨特的符號及風格,某種價值觀理念的形式詮釋。青島市在學生裝設計一直在探索藍色主題,用藍色海洋的立意唱出中國夢,秀出中國心,詮釋中國學生裝,嵌入簡潔明快,嵌入時尚大方,嵌入優質安全,嵌入悉心呵護。當然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完全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
中國的學生制服裝處在一個極其微妙的地位上。大家都說好,但實際上我們的學校規劃設計以及課程設置要求(體育課),班額過大相對擁擠,學校沒有存放衣物及更衣條件,以及社會各界對學生穿著制服裝成長對的教育意義和教化作用還沒有足夠的認識,這直接導致真正意義的學生裝(制服裝)被運動裝替代,這也說明我們更多的是從經濟角度和家庭消費能力方面考慮問題,因此看問題的角度和結果就不一樣。
問:學生裝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分別是什么?現階段亟須解決的問題又是什么?
李保旗:學生裝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其重點和難點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首先還是在認識和政策方面,當然這個認識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指決策層和管理部門的認識,大的政策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政策要有立法設計,有序制定和推出。近年來如果要考慮出臺一個政策,應該先解決基本問題,明確工作的指導思想、管理原則、產品屬性,明確采購管理、質量管理和社會監督等重點環節的程序要求,明確學生裝產品的教育屬性和公益屬性,參照國外先進經驗做法,瞄準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政府提供免費學生裝的未來目標。但是事實上,學生裝方面的管理之弱、款式之爭、招標之難、面料之險、政策之亂、經費之缺以及看法之多使這項工作長期陷入欲進不順、欲罷不能、欲管不敢、欲推不成的困境。各地管理工作的發展很不均衡,遇到的困難也各不相同。
目前總的難點有幾個方面:一是建立專業的管理隊伍,二是推出成熟的工作樣板,三是出臺學生用品安全管理框架下的相關政策,四是依法加強對各地生產企業的管理和整頓,五是規范各類采購行為(尤其是要監管校本采購模式和各種形式的盈利行為)。因此,要明確管理目標和決心。組織立法和確定職能部門,不要再討論或糾結于政府該不該管的問題。不管具體人員愿不愿意管,但是從道理上講是應該管,而且實際上多數教育部門和質檢部門都已經管了好多年,現在應該組織研究如何有效管理的問題。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b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