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yue)13日,陳文(wen)翹(qiao)楚獲得學(xue)校頒(ban)發的榮譽證書。

11月10日,陳文翹楚在西(xi)城區(qu)一書店內(nei)。

聽到媽(ma)(ma)(ma)媽(ma)(ma)(ma)的肯(ken)定,陳文翹楚面露羞澀(se)。11月10日,西(xi)城區(qu)一(yi)書店(dian)內(nei),他和媽(ma)(ma)(ma)媽(ma)(ma)(ma)接受(shou)本報(bao)采訪(fang)。

今年的一次野外徒步中,陳文(wen)翹楚背著一個6歲男孩(hai)。
【德行錄】
陳文翹楚13歲,正在上初二。9月12日放學后,正推車準備回家的他發現學校西門有人呼救,便將車子停在路邊,上前準備幫忙。
當時地面上躺著一位剛剛從污水井管道中拉上來的淘糞工人,已中毒昏迷,有脈搏但無心跳。陳文翹楚聯系急救車輛并報警后,走出圍觀人群,利用參與戶外訓練營時學會的急救知識,為該淘糞工進行了心肺復蘇。
施救醫生后來說,這為昏迷者的搶救贏得了寶貴時間。
【榜樣說】
可能當時圍觀的人中,沒人懂得急救知識,而我遇到了這件事又懂急救,所以我就能救人。這件事讓我明白,掌握一些知識很重要,但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是公民應該具備的一種素質。
—陳文翹楚
陳文翹楚生于2000年,正在北京西城外國語學校寄宿部讀初二。騎車上下學的他,習慣在放學到家后,給母親打個電話報平安。
9月12日17時30分,距陳文翹楚放學已有1個多小時,但母親劉女士依然沒等到兒子報平安。
按壓11下救活淘糞工
那天,放學準備回家的陳文翹楚正推著車子站在學校西門前,跟幾位同學閑聊。突然,他聽到有人呼救。
“他們喊‘快來幫幫忙,有人掉井里了’,我以為是在喊我。”陳文翹楚將自行車撂在路邊,湊過去,才知有人在井下暈倒了。
現場監控視頻顯示,那是17時23分,一名年輕的淘糞工正要下井,另一位旅館清潔工則在一旁呼救。此時,井下的淘糞工許先生正在朝他們呼救。
陳文翹楚湊到井口,先撥打了110、120。暈倒者被拉上地面后,他彎腰開始觀察。
有目擊者稱,當時暈倒者口吐白沫、小便失禁,“肚皮已經沒有起伏了”。
而陳文翹楚卻跑到井口張望,“那是口沼氣井。”他回憶,暈倒者沒有佩戴防護面具,“我判斷是沼氣中毒。”
17時29分,在組織同學們回校找校醫、疏散現場圍觀人群后,陳文翹楚跪在暈倒者身邊。
“救援上有個‘黃金60秒’。”他想起三四個月前,作為野外訓練志愿者時學過的急救知識,“必須進行心肺復蘇”。
暈倒者已平躺在地面,確認沼氣中毒不能進行人工呼吸后,陳文翹楚完成了這些步驟:把書包墊在暈倒者頭下打開氣道;拍打他的肩部,確定是否有回應;按壓脖頸動脈,確認雖無呼吸但仍有脈搏;雙手交疊在那人左胸,準備按壓。
“兩秒鐘一下。”陳文翹楚說,他按了11下,發現暈倒者恢復了自主呼吸。
視頻顯示,在此過程中,不斷有行人捂鼻走過。
17時38分后,消防車、救護車、民警陸續趕到,在現場拉起隔離帶。
站在隔離圈外,陳文翹楚才發現自己攥緊的拳頭里,汗一滴滴地掉出來。
“緊張、恐懼、疲憊,可能都有。”他說,那是他第一次在人體上施行心肺復蘇。
“不做肯定會死,做了就能有一線生機。”當晚,120急救中心趙醫生說,在確認病人呼吸已停止的情況下,如果不及時急救,肯定會死亡。
媽媽次日方知兒子救人
陳文翹楚推車準備回家時,卻被兩位民警攔下。
“他們說,你這事兒不錯,跟我們回去做筆錄吧。”陳文翹楚跟著民警去了派出所。
一直沒接到兒子電話的劉女士非常焦慮。她給兒子手機打電話,兒子只說了句“我在派出所”,就對她的所有詢問答以“等我回家再說”,后來就關機了。
劉女士致電陳文翹楚的班主任,“老師就說翹楚太熱心了”,但也無法得知更多的細節。
劉女士又致電派出所,“警察說他還得等一會兒。”她回憶,“我急壞了,強烈要求他們先讓孩子回家。”
18時許,陳文翹楚回到家,發現救人時弄臟了上衣,就趕緊洗了衣服,“她(媽媽)愛干凈,看見這么臟肯定無法忍受。”
18時30分許,劉女士匆匆趕回家,立刻對兒子展開“盤問”,兒子堅稱自己只是路過報了警。
“難道只有你一個13歲的孩子有手機嗎?你報了警不就可以走了,為什么要去派出所耽擱這么久?”
很少頂嘴的陳文翹楚突然急了—
“你知不知道當時誰都不管,我才管的。”他沖母親嚷嚷。
意識到孩子可能受了委屈,劉女士沒再多問。
9月12日晚11時47分,西城區政府新聞辦官方微博“北京西城”發布消息,稱當天下午5時許,兩名管道清潔工在車公莊大街進行污水井巡查時被熏倒。一名路過中學生見狀,立刻撥打120、110,并現場人工呼吸,挽回一名工人的生命。
第二天上午,劉女士接到陳文翹楚班主任的電話,說兒子見義勇為,學校和街道辦要開會表彰他。
“我才知道原來他救了人。”劉女士說。
為獎金而糾結好久
劉女士覺得兒子救人很正常,“上初一時有同學書包壞了把書撒了一地,別人都在看,翹楚小朋友就去給人家把書拾起來,還修好了書包。”
她最擔心的是,鋪天蓋地的宣傳是否會影響兒子的心態,擾亂他安靜的生活,“所以我跟學校和政府溝通,表彰會之后的采訪,一律謝絕。”
至于1000元的獎金,也讓陳文翹楚糾結了好久。因為他從媒體報道中得知,被他救下的淘糞工姓許,今年53歲,患心臟病需進一步治療,家人正在四處借錢湊重癥監護病房的5萬押金。
而在海淀區四海蔬菜市場上班的許先生,月收入最高“兩千塊,最少只有幾百塊”。淘糞,是他為賺錢養家找的“兼職工作”。
“他說,媽媽,既然那個叔叔需要錢治病,那這筆錢就送給他吧。”劉女士回憶,到了第二個周末,她便帶著陳文翹楚來到許先生接受治療的北大人民醫院。
“醫院的人說前一晚他就出院了。”聽到這個消息,劉女士對兒子說,“叔叔找不到了,媽媽也盡力了,這個錢你以后還是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的。”
但陳文翹楚卻在旁邊坐了半天,“他不肯走,我覺得他可能有情緒要處理,就在旁邊等。”劉女士說。
“還不是錢鬧的。”陳文翹楚最后蹦出這么一句。
后來,老許家還是做了一面感謝陳文翹楚的錦旗送到學校,上書“見義勇為好少年”。
【側記】
背后的成長 野外生存練就沉穩
陳文翹楚臉上仍有未脫的稚氣,母親講述時,他有時會反問“哪有?”有時會補充細節。
比如幫助同學修書包的事,他的回應就是“從小拆了好多書包,對書包的構造比較熟。”
但提到獲獎后,母親開玩笑時提到“會不會有小女生喊你‘男神’?”他會小聲抗議一句,“她總是這樣。”
雖然只有13歲,卻因自幼參加野外生存訓練,骨子里透出沉穩。
雅安地震當天,陳文翹楚參加了一個城市生存活動,要從鼓樓到798再到鳥巢,最后回到鼓樓,而每個人只有一元錢作為本錢,賺取一路所需的各種費用。
“我們四五個人一組,整個團隊有30個人。”他回憶,最后整個團隊剩下了100多元錢,全捐給了地震災區。
“這些活動對孩子的鍛煉很大。”劉女士說,總體來說,陳文翹楚這個小朋友,還好吧。
媽媽的擔心 只是個平凡的小孩
媽媽最擔心的,還是救人后鋪天蓋地的表揚會影響兒子的成長心態。因為在她眼里,陳文翹楚就是一個“淘氣,有時也愛偷懶犯迷糊,成績中上,數學不太好”的普通小朋友。
所以她會跟兒子談心。“這件事受到關注后,他的優點和缺點都會放大。”她說,“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我會告訴他,一定要處理好。”
她相信兒子的“人緣”,“我們家的教育是從小就告訴他,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人格才有。”劉女士說,每次和兒子出門,“他就一路招呼打過去,有時賣水果的還塞他兩個橘子。”
想起當日,“我看好多人捂著鼻子,真的那么臭嗎?”她問兒子。
“這個,當時我鼻炎,沒聞到。”陳文翹楚說,救完人,同學之間的相處一如往昔。
“一切就和平時一樣。”他想了想,“不過有些同學對戶外運動更感興趣了。”
“陳文翹楚小朋友,你是不是有時覺得自己是奧特曼,可以拯救世界呢?”劉女士跟兒子開玩笑,“不過下次你拯救世界之前,能不能先告訴你的媽媽,不要讓她擔心?”
陳文翹楚“嘿嘿嘿”地笑著,答應了。
兒子的堅持 該出手時就得出手
劉女士是從電視媒體的報道中,看到兒子救人場景的。
“周圍的人把他圍在中間,只有他一個人跪在地上救人,我心里還是挺難受的。”盡管已時隔倆月,但劉女士說起監控錄像中,兒子救人的畫面時,才幾句話,就紅了眼眶。
她很心疼兒子,“為什么周圍的人都在看著,都沒有人伸手幫他?”
“媽媽說,可能別人并不懂急救。”陳文翹楚說,這種沼氣井下作業,應該有相應的防護措施。
“以后慢慢都會有的。”劉女士覺得,兒子能利用在戶外運動中學到的知識把人救活,“我還是很意外的”。
“這件事發生的概率實在太小了。”劉女士說,可能懂急救的人不在現場,在現場的又不懂急救。
“他出手了,是因為他覺得應該這樣做。”她表示,“這件事做對了,幫助到別人,我感到欣慰。”而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悟和收獲,“那就是額外的收獲了。”
陳文翹楚也有對此事的總結,“首先掌握一定急救知識還是很必要的。”他說,該出手的時候就是要出手,“這應該是全體公民具備的一種素質”。
他說,要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到其他的人。”
原文地址:中國(guo)時刻網 |